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会圣事知识 > 圣体圣事 > 弥撒圣祭的意义 >> 正文

弥撒圣祭的意义

发表时间:11-01-20 来自: 作者:  点击次数:107901

一 、弥撒名词的由来与意义

(一)弥撒名词的由来

   “弥撒”一词,原是拉丁文( missa )的音译,含有“遣散”或“散会”的意义。从语言发展历史角度来看,教会盛行于罗马帝国时,就采用当地拉丁语(即罗马帝国的国语)、希腊语等。由于拉丁语是中古时代欧洲唯一正式的通行书写的语言,所以教会在举行敬礼天主的礼仪时,采用了拉丁语;以“弥撒”一名,直指祭献天主的大典。

   从牧民礼仪的历史看,古代教会把弥撒分成“候洗者弥撒”和“领洗者弥撒”两大部分,就是现在弥撒的“圣道礼仪”和“圣祭礼仪”。圣祭是最神圣的部分,只为教友,不为外教人(候洗者)。原来教会在起初的三个世纪,历经残酷迫害的教难中,教友屡遭严重的压迫;领过洗的教友往往有牺牲致命的危险,所以对保守教友不得不加以严格的训练,不得不防备他们中途离去而泄露秘密,以致亵渎神圣的圣祭。所以在读经祈祷之后,便命令候洗教友退出,这时副祭(执事)向候洗教友们说“ ite missa est ”意即“你们去吧!散会了!”候洗教友离席后,教友举行弥撒的第二部分,即成圣体圣血部分。待圣祭礼仪结束后,副祭又宣告:“你们去吧!散会了!”由于教友听惯了此话,渐渐视“弥撒”一词为天主教祭献的名称,不问其原来意义是什么。

   到了第四世纪,因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皇帝的“米朗诏书,”让教会享受充分的自由,公开兴建圣堂,举行弥撒圣祭。甚至到了中古世纪,欧洲全部人民几乎都相信天主,且成为国教。弥撒圣祭被亵渎的危险不再存在了,因此,候洗教友也全部参加弥撒。在整台弥撒结束后只宣告一次:“你们去吧!散会了!”今日弥撒结束时,便是如此。

罗马弥撒在中国

   我国教会是罗马拉丁礼的传教士传来的,所以我们的礼仪是属于罗马拉丁礼。在梵蒂岗第二届大公会议(以下简称梵二)之前,一切礼仪都用拉丁文举行;无论读经、祈祷或祭献,“弥撒”拉丁字就由音译方式流传下来,顺理成章地成了我国敬天礼仪的名称。

   我国早在十七世纪时,已有耶稣会神父利类思把 1570 年订定的罗马弥撒经书,全部译成中文,在北京出版过。当时教宗保禄五世有鉴于元朝中国教会的实际情况,知道中国文字与欧洲文字相差甚远,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中国修士,学习拉丁文十分困难,所以于 1615 年,教宗批准中国人采用中文举行全部礼仪。后来,由于大部分外国传教士认为中国文字难懂难写,做中文弥撒有困难,又因为纠缠了多年的中国礼仪之争,使用中文举行弥撒就此夭折,逐渐销声匿迹了。

   梵二礼仪改革呼声四起,教会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教友不但能听懂而且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弥撒。所以梵二决定全球教会可采用本地语言举行弥撒等礼仪,使我们不再是“望”着弥撒,或“看”着弥撒,或“听”弥撒的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弥撒,使自己藉司祭可理解性的礼仪行动,心领神会;以整个人、整个心神和真理来参与弥撒——祭天感恩大典,而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第1页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20号 邮编:200030 电话:021-64412211 传真 021-64276221
E-mail:guangqis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