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会历史 > 主教牧函 > 《徐光启颂》 >> 正文

《徐光启颂》

发表时间:11-02-04 来自: 作者:上海教区主教 金鲁贤  点击次数:6345

 

各位神父、修女、修生、教友:

1933118日(农历十月初七),徐光启逝世300周年,上海教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当时我十七岁,在徐家汇圣心修院念第二年文学。当日上午参加了在徐家汇大堂举行的追思大礼弥撒,满堂黑色对联,歌咏团唱哀魂曲,下午在徐光启墓地,法国籍惠济良主教主持追思礼,他身穿黑色大袈吧(CAPPA),绕墓奉了香,洒了圣水,大家齐声高唱:“主救我吧!”又唱:“望主赐以永安,而以永光照之”。我当时心想:那么一位完人,圣教功臣,已死三百年,难道他还在炼狱中受火的煎熬、还需要他十几世的后辈替他哀求仁慈在天大父大发慈悲拯救他脱离炼狱之苦吗?

当时徐光启的第十一世孙徐允许神父主编《圣心报》,第十二世孙徐宗泽神父主编《圣教杂志》。两报全国发行,销路颇广。他们两人大力宣传他们的祖先,发动教友在身患重病时,求徐光启发圣迹,以能求罗马教宗列他为精修圣人。然而杂志上刊登的感谢徐光启转求而得痊愈的都是小病,而教友们身患重病时仍求圣女小德肋撒,似乎对徐光启的信心不足。

时间过去五十年,1983年,徐光启逝世350周年。我也已从北方监狱获释回来,在佘山修院教书。课上我问修生们“知不知道徐光启是谁?”他们五十几人没有一个回答知道。我点名问倪国祥修生,他站起来,挠挠头说:“谅是位著名人士吧!”引得哄堂大笑。我悲从心来,受过文化大革命洗礼的青年修生的教会知识水平如此之低,不亦哀乎!修生们有报纸看,上海报道了学术界纪念徐光启,但只说他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只字不提他的信仰。介绍徐光启而不介绍他是基督徒,够片面的了!我暗下决心,要好好介绍、宣传徐光启。他应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真是千古完人。他是上海人的光荣,尤其是我们基督徒的光荣。于是上海先后有了光启出版社,光启培训中心,光启社会服务中心,光启夜校,光启敬老院,光启希望小学等。我希望徐光启之名在上海教区家喻户晓。

光阴似箭,一晃又过了二十五年。今年是徐光启逝世375周年,再一晃又二十五年,2033年,将是徐光启逝世四百周年,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还是好好纪念他逝世375周年吧。

徐光启是旷世奇才,他是数学家、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农业专家;他又是军事家,写过军事书籍,练过兵,督造过新式武器;他是文学家、政治家,官拜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是千古完人,在世七十二年,他一生清白,为人正直,终身简朴,他的历史没有瑕玷。

我坚信徐光启于375年前已进入天国,瞻仰天主圣三的光荣。我们今天歌颂他、纪念他,以激励我们效法他。我认为我们应在徐光启身上学习、效法他伟大的胸怀,在其中燃烧着四股爱火,那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教会。

徐光启有四爱

一.   爱祖国

徐光启,上海人,生于晚明,当时朝政腐败,奸臣当道,贪污成风,国势日衰,人民贫困,沿海地区屡遭倭寇侵扰。所谓倭寇,就是从一衣带水的海岛上来的矮个子强盗。他们经常前来袭击,攻破城市、烧毁民房、掠夺财物,然后扬帆逃走。徐姓家族本是富裕的小康之家,自给自足,经常接济穷邻。倭寇一来,全家老小仓促避难,田园被毁,财产被抢夺一空。于是徐光启的父亲自己种田,其祖母和母亲“早暮纺织,寒暑不辍”。徐光启自称“家境贫甚”,自小体会到国家弱,人民苦。他深知欲人民富,必须国家强。徐光启忧国忧民,又知道除倭寇外,北方有一支游牧民族逐渐强大,他们全民以军队编制,好战又善战,正在养精蓄锐日夜操练,对北京虎视眈眈,准备入关取代明王朝,统治中国,而中原皇帝达官却醉生梦死。

徐光启是士,学孔孟之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徐光启知道强邻压境时,这话已行不通,国破家亡,谁还能独善其身?于是,徐光启以兴天下为己任,深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读《论语·子夏》,学而优则仕。读书要做官,在当时只有做了官才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徐光启九岁时,在上海龙华庙里学习,十年寒窗后于十九岁考上秀才,以后五次乡试都落选,直到三十五岁第六次乡试时,他的试卷已被副考官批为落选,由于主考官焦竑认真负责,在发榜前两天亲自重阅试卷,发现了徐光启的文章,大加赞赏,拔他为第一名举人。以后徐光启多次去北京礼部会试,榜上都无名。直到1604年才中了进士,名列八十六,殿试名列五十二,钦点翰林院第四,时年已四十二岁,正式进入仕途。

徐光启读书很用功,可谓博览群书。一生特别重视农业和军事,他熟读军事书籍,钻研武器和练兵之术。他是位军事家,是位儒将。他成为翰林院学士后有资格向朝廷提建议。他屡次上书进言,且毛遂自荐奏请皇帝准许他练新兵,制造新式武器。他坚持兵不在多,而在精,又强调武器必须新。万历皇帝身居宫中,沉迷酒色,对徐光启奏疏毫不重视,直至边疆告急,才启用徐光启。徐光启雄心勃勃,准备练精兵十万,亲自督造军火,又请传教士阳玛诺和毕方济等协助铸造西式大炮。然而万历皇帝用徐光启其人,不重视其主张,财政上不予支持,又让各部门对徐光启牵制,致使徐光启无法实现他的强国之梦,只好辞职回天津种田。

徐光启种田,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们的闲情逸致,也没有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他种棉花、种甘薯、种水稻,他种田的目的是要老百姓丰衣足食,他热爱人民。

二.   爱人民

  徐光启平民出生,家境清寒,以后官至大学士入阁拜相,但一生生活仍是平民化,从未忘本。他忧国忧民,他知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应以重视农业为立国之本。吃不饱的人民怎会爱国?吃不饱的士兵怎能打仗?徐光启从小不但会种田,还会动脑筋种好田。他知道农业是门大学问,土壤、种子、水利、农具、气候、季节等。跟土地打交道不得有半点虚假和马虎。他实地考察,点滴收获,作好记录,反复试验,总结经验。他把实践得来的知识写在书上,从青年时代写到七十二岁才杀青。

他写书不是为了求名,只为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当时松江上海一带常有洪水为患,百姓忍饥挨饿。他得知福建有甘薯,把它引入,多年实践得以成功,产量高、口味好,他欣喜万分,写出《甘薯疏》,向人们介绍这作物旱涝保收,让百姓不怕饥荒。

为解决人民的温饱,徐光启还研究种好棉花。他小时候就知道并告诉过父母亲,当棉花长高时,把其冲天心摘下,不使其养分浪费而使蕾铃长得结实。

古代北方不种水稻,据说种不活。北方吃大米,必须从南方调运,运费昂贵。徐光启在天津利用自己的俸银买下荒地,造了一所平房住下,招募贫民,自己试种。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丰收。徐光启让北方人吃到了廉价的大米,后经过几代人的改良,天津种出了全国闻名的小站米。

徐光启认为农业的关键是水利。他研究如何利用水,他研制成功水利机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他通过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写就了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这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临终时还特别叮嘱侍立在旁的孙子和外孙,尽快把《农政全书》誊写清楚呈给皇帝以便全国推广。徐光启至死记挂的是人民,是穷苦百姓。

三.   爱科学

徐光启热爱科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这在我国古代士大夫中极为少见。我们古时所谓的学者外表上都是儒士,他们熟读古书,尤其钻研孔孟之道,口中不断地说“子曰子曰”,写的是八股文章,以争取入仕、争取功名。研究自然科学者凤毛麟角,而且不被人尊重。韩愈曾写到:“人而无恒不可为巫医。”在他心目中,当医生并不是崇高的职业,即使有从事科学的也只是在某一个领域之内。徐光启虽是儒士,从政几十年,他的兴趣却在科学研究。他的精力放在科学实践上,而且在许多学科里作出重大的贡献。这是世人公认的,也尤其令我钦佩敬仰不止。翻阅极具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数学、天文、水利、农业卷中,徐光启的大名赫然在内,现摘录如下:

      数学卷:“徐光启……认为数学技术能富国强民,有益民用……他相继与利玛窦合作译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及《测量法义》、《简平仪说》等书……他同时认为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在立法、水利、音律、国防、建筑、财政、机械、地图、医学,统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徐光启译出的《几何原本》是现在中国现有的第一部数学译著,译文文字简练,意义准确,全部数学译名都是首创。其中许多至今在沿用,如点、线、面、直线、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多边形、平行线、对角线、罄折形、相似、外切面……梁启超称赞道‘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天文卷:“……明初以来,使用的《大统历》差错屡次发生。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壬寅朔日食,钦天监预报错误昼暮。当时徐光启按欧洲方法做的预报比较准确,由此博得巨大名声。后来,人民多次提出改历建议,推举他参与或负责此项工作。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日食,钦天监计算错误,崇祯接受礼部建议,授权他组织历局,进行改历。他坚决主张参用西法,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的方针,历局先后聘请耶稣会士邓玉函、罗谷、汤若望参与工作,编译成四十六种一百三十七卷的《崇祯历法》。其中包括欧洲古典天文学的理论、仪器、计算和测量方法以及天文表的理论,编算使用方法等。同时历局进行了许多天文教育和介绍天文知识的工作,引进了欧洲式的象限仪以及望远镜……安排了星表测定,日月食观测等计划……”

农业卷:“徐光启是《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对农事的研究,注重亲身实践和经验总结。一生中曾数度归田,从事栽培实验和撰写农学著作,如:1607~1610年在上海农庄试种甘薯、棉花等,写成《甘薯疏》、《吉贝疏》、《芜菁疏》、《代园种竹图说》四部农书。1613~1618年在天津屯田,大规模引种南方水稻,写成《北耕录》;并根据自己在宅旁园地种植花卉、药草和新作物品种的经验,写成类似农学小百科全书的《农遗杂疏》五卷。1621~1628年在上海家园继续进行栽培实验,并于天启五年(1625)开始撰著《农政全书》,1632年入阁参与政务后仍积稿随身,不断补充,甚至在病中还执笔不休。遗稿经陈子龙修订,编成六十卷,于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为后世留下宝贵农学遗产。”

水利卷:“徐光启平生钻研最多,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和水利学。徐在其科学实践中,重视总结传统的历史经验,在上海和天津都有自己的农学和农田水利实验园地。在水利工作中,他强调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重视水利测量,认为审慎的测量是规划工作的客观依据。他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水和土是重要的资源,农业是国计民生的根本,而水利又是农业的根本,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和兴修水利。而治水要和治田相结合,认为发展水利,不仅能够抗旱除涝,而且可以调节地区气候。”

一位学者要在一门学科内成为专家已非易事,而徐光启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成为专家,真是旷世奇才。他钻研科学一不求名,当时科学工作者不受人重视;二不求利,当时没有什么专利权可以申请。他研究军事为了保家卫国 ;他从事农业实践,求的是全体人民丰衣足食。他介绍西方科学,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正如鲁迅后来所说的是“拿来主义”,为的是己用,并借此超越西方。他深信数学乃一切科学的基础;他修改历法,因为天文关系到国计民生;他研究水利,因为中国历代深受洪水之害,治好水利,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总之,徐光启实在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就在于其心里所想的总是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康乐。

写到这里,我有一个感想,徐光启热爱科学之心,从事科学实践的毅力在领洗入教后更为热切,而其成就也更显著。徐光启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从来没有觉得科学与宗教信仰有矛盾。

四.   爱教会

徐光启出身贫寒,中了秀才以后考场上一直不得志。他作为儿子及父亲,有责任赡养父母及教养孩子。考场失败下来,他只能以教授乡中有钱人家的子弟来养家餬口。1596年,徐光启三十三岁,同乡赵祯被派往广西瀛洲府做官,他请徐光启同往,教他的子女读书。为了每年几十两银子,徐光启辞别父母妻儿出门远行。路过广东韶关时,遇上了郭居静神父,并与他长谈。这是徐光启第一次接触到天主教的西洋传教士。

四年后(1600年),他赶赴北京礼部考试,路过南京,在街上闲步时发现一座教堂,于是认识了利玛窦,进一步了解了天主教,并接触了西方科学。这次考试,徐光启仍落榜,后回老家。

1603年,徐光启因事从上海到南京,他前去教堂,想再次拜见利氏,惜利氏已北上。他见到了罗如望神父,罗送给他《天主实义》和《天主十诫》,徐光启回到住所,读完两书后完全信服,次日要求领洗。罗神父叫钟鸣仁修士给他连讲八天道理后给他付洗,圣名保禄,时年四十一岁。

次年他再进京应试,终于中了进士,入翰林院。这时利氏已定居北京。徐光启有了固定的收入,即接父亲进京,其妻吴氏,其子骥,儿媳顾氏随行,家庭团聚。徐光启耐心教他们要理后,全家领洗,乐也融融。徐光启视利玛窦为父,常去求教。徐光启佩服西学,由于时代的局限,徐光启未学外文。本着“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徐光启决意与利氏合作翻译。

徐光启是士,是儒,学的是孔孟之道,他身体力行,一生追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十而不惑”。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但在身体力行时,感到儒家只讲人,不讲天;只讲此世,不提来世,总是欠缺,因为人需要超越自我,而与上天结合才能满足自身的最深的愿望。而且儒家要求的伦理道德非常高,却没有提供达到此目的的方法。徐光启当然也了解佛教,他九岁上的就是龙华庙的学院,然而他亦未接受佛学。

1596年,徐光启首次接触天主教,到1603年才领洗入教,他足足郑重思考研究达七年之久。他得出的结论:泰西教士传来的天主教不但不与他恪守的儒家学说矛盾,而且还能补它的不足。他潜心研究之下,对天主教写出了一个小结如下:

“以昭事上帝为宗本,以保救身灵为切要,以忠孝慈爱为工夫,以迁善改过为入门,以忏悔涤除为进修,以升天真福为作善之荣赏,以地狱永罚为作恶之苦极。一切戒训规条,悉皆天理人情之至,其法能令人为善必真,去恶必尽。所言上主拯救之恩,赏善罚恶之理,明白真切,足以耸动人心,使其严信畏惧,发于由衷故也。”

徐光启入教不是一时冲动,也不像某些人所说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才入教的。因为他入教在前,与传教士合作翻译在后,而且后三年之多。徐光启一生耿直,光明磊落。说他入教另有企图,实在是侮辱徐光启的人格。徐光启入教后的表现即可证明他的诚心诚意。他入教后即以自己的言行向自己的亲人介绍天主教,使其父其妻其子都领洗入教。此后,他又邀请郭居静神父至他老家上海传教,就住在他家,并给郭提供一个小圣堂。他官职愈高,从教愈坚,传教之心也愈炽热。

天主教会总在艰难中成长,中国教会也不例外。随着传教事业取得进展,教难也在逐渐酝酿。终于16165月爆发,始作俑者是南京礼部侍郎沈漼。他向万历上《参远夷疏》,全面攻击污蔑天主教会,请求皇上下令驱逐传教士出境。徐光启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尽管官职远低于沈漼,但也毅然决心于同年八月,上了《辩学奏疏》的奏折,他不仅勇敢承认自己是天主教徒,并且证明传教士都是有德有学之人。他们来中国无非是劝人为善,绝无阴谋。疏中他提出了三种试验之法:一,择内外臣僚数人同译西来经,凡事天爱人之说,格物穷理之论,治国平天下之术,下及历算,医药、农田,水利等兴利除害之事,一一成书,钦命廷臣共定其是非。果系叛常拂经,邪术左道,即行斥逐,臣甘受扶同欺罔之罪。二,乞命诸陪臣与有名僧道互相驳难,推勘穷尽,务求归一。仍令儒学之臣共定论之。如言无可采,理屈辞穷,即行斥逐,臣与受其罪。三,译书如难就绪,僧道或无其人,即令诸陪臣将教中大意,诫劝规条与其事迹功效,略述一书。并已经翻译书籍三十余卷……一并进呈御览。如其悖理,不足劝善戒恶,易俗移风,即行斥逐,臣与受其罪。”徐光启在奏疏中摆事实,讲道理,并以自己身家性命担保。奏疏极有说服力,万历对沈漼的奏疏搁下不批,在徐光启的奏疏上只批示“知道了”三个字。

沈漼不死心,于九月第二次上疏《再参远夷疏》中呼吁禁教,并勾结大奸臣魏忠贤在皇帝面前煽风点火进行反教大动员。沈收到当时在北京同为礼部尚书的方从哲的信,说:“所谓西洋人在内地传教,不妨先罚获监禁,再请旨治罪。”后出兵包围南京天主教堂,逮捕神父及教友,关入大牢。徐光启一方面再上疏为天主教辩护;另一方面,由于知道自己无力阻止教难的发生,决意冒险保护在京的传教士,收留在自己寓所,并叮嘱在沪家人必须保护传教士的安全,请他们藏身于自己家中,同时与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写信阐明天主教教义散发全国,努力减少教会的损失。徐光启力抗沈漼九年,教难于1624年沈漼病死而结束。爱教不真切的人肯这样冒险吗?

他不做官时两次去澳门,做圣依纳爵神操,他每天早晚默想,临睡做省察,恭念玫瑰经。有神父时,虔诚辅祭,勤领圣事,真是教友的楷模。他死后,在罗马的耶稣会总长,命令全世界的会士各为他献弥撒三台;认他为教会的大恩人、大功臣。

徐光启有四爱,他也有四不爱

一.   不爱色

我国自古以来,从皇帝以降,所有官员、士大夫、乡绅、地主都纳妾,越富贵越妻妾成群。徐光启在十九岁那年和比他小三岁的吴氏结婚后,一直对她敬爱有加,白头偕老,相濡以沫,从不二心。

二.   不爱财

他说过,自己幼时“贫甚”。他十九岁中了秀才后,屡次乡试落选,中不了举人,为了养家餬口只能教几个小儿为生,以后又远走广西。他多次去北京应试。人家有钱的子弟,骑了高头大马,带了书童进京。他却肩挑行李,步行一个多月前去,可见他的清贫。他四十一岁中礼部进士仍一直清贫度日。我们上海人都知道有个豫园,大多去玩过。它是潘允端所造,他较徐光启早三十六年生,几乎是同时代人。此人官居陕西省布政司,为三品官,相当于今天一名主抓民事的副省长,他有钱盖富丽堂皇的别墅,这不稀罕,当时老百姓有句顺口溜:“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我们都知道爱国老人马相伯,他在李鸿章手下做事,官不大不小,他退休后即慷慨献出良田三千亩,白银十万两,创办了一所大学。而徐光启身为太子少保,大学士,是一品大员,是总理级。他后期在北京做官时,身边除了一个孙子和一个外甥外,只有一个老仆伺候他,在他死时,其寓所只有几十两白银,除了朝服外都是旧衣,而他在上海的寓所只是九间楼,现仍在,他在天津有些田产,是他做试验田时买下的荒地。可见,徐光启对于钱财的超然脱俗,犹如荷花亭亭玉立,出淤泥而自洁。

三.   不爱趋炎附势

  他从政时,朝廷里宦官魏忠贤当权,魏是大奸臣,野心极大,瞒上欺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朝野京内各部会,地方上封疆大吏总督巡抚都怕他,不但不敢得罪他,而且竞相献媚奉承他,称他为九千岁,与皇帝万岁只差一步之遥。魏贼虽想法拉拢徐光启,但徐对之不但保持距离,而且胆敢冒犯他,因此被罢斥,降官免职。徐光启洁身自重,宁愿到自己的试验田种地。

四.   不爱结党

明末在野的士大夫大抵自视清高,崇尚清谈,他们不满魏忠贤的专政,自动团结在无锡大儒顾宪成的周围。顾在翰林书院讲学,吸引了大批学者,他们重气节讲大义。顾在院中写下一副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当时学者的境界;于是形成了“东林党”。它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一股反魏忠贤的政治力量。不幸的是,不久党内分党,有所谓的浙党,昆党,楚党等,他们互不服气,彼此攻击,东林党陷入了党争,力量分散,再遭到魏贼的残酷杀戮禁锢,东林党狱案,惨绝人寰。无锡与上海是近邻,徐光启“生平务有用之学”,不喜清谈,不受东林影响,不加入东林党,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使魏贼无机可乘,幸免罹难。

结束语

以上是徐光启的四不爱,正因他有四不爱,才能有所爱,有所大爱,有所真爱,而流芳百世。

在即将结束此信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一文中称赞孔子的话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心向往之者必须效法他。我希望在上海教区内兴起一个宣传学习徐光启的热潮。利玛窦远来中国迄今已四百多年,罗马教宗没有册封过一位中国人为精修圣人,徐光启封为圣人当之无愧。我们上海教区应朝这个方向努力。

普世教会在庆祝圣保禄年,我们同时应隆重纪念中国的保禄徐光启。(教区将讨论具体的纪念活动,择日公布。)

愿教区神父、修女、修生、教友争做徐光启的学生,学习他的“四爱”和“四不爱”。

 

附:1933年,上海主教惠济良准印的经文:救赎万民的天主,赏赐尔仆徐保禄(徐光启)既虔诚敬主,复尽忠圣教,热心救灵福传,恳求尔,赐彼荣登圣品,保中华全国人民及早归化。亚孟。

 

第1页

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20号 邮编:200030 电话:021-64412211 传真 021-64276221
E-mail:guangqis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