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会圣事知识 > 圣体圣事 > 弥撒圣祭的意义 >> 正文

弥撒圣祭的意义

发表时间:11-01-20 来自: 作者:  点击次数:108630

二、弥撒仪式的由来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弥撒仪式,并非耶稣及宗徒时的复制品,一点不差地传承下来。而是随时代、环境的影响,陶成今天的样式,但其主要动作及有效言词却绝对没有改变,否则弥撒就变成他物。正如礼仪宪章所训示的:“礼仪包括不能改变的成份——即吾主所定的,也包括因应时代改变的成份;如有礼节与本质不甚符合,或已不适宜的成份,则必须予以改变。”让我们查考历史,便可看到初期教会举行这祭餐弥撒,是具体的在进餐当中,好像犹太人进食安息日或逾越节的晚餐一样,饼和酒分开(体血分开领)。它的程序是:①在餐前拿起饼来祝谢、擘开(分领圣体)。②然后进餐。③餐后拿起杯来祝谢(分领圣血)。这时期多以“擘饼”或“主的晚餐”来称呼这祭餐。

   公元二——四世纪,教会团体因人数增多,每人进餐不易,便把体血部份并在一起领,为增加教友在领圣体时心灵上有充分的准备,便把源自会堂的圣道礼仪(读经、讲道、祈祷)置于这圣餐之前,也由执事送圣体给不能参与弥撒的信友,并在主日弥撒后,以收集献仪,帮助有需要的弟兄。

   自从第四世纪,基督信仰得到自由,且成为国教。教会的神职人员渐渐成为社会阶层中的显贵人士。于是把宫廷中公职人员的排场仪式,搬进教会的生活中。例如:弥撒前隆重的进堂仪式,圣体游行仪式,在圣体降福时穿上袈帕(袈帕原是朝廷高坤晋见及出军将帅专用的披臂)。主教主持礼仪时戴上高帽,手拿权杖等(权杖、高帽原是朝廷执行公职必备的礼杖,主教的权杖称为牧杖,牧放子民的意思)。在教宗达玛森( 366 —— 384 )时,改用当地的拉丁语来举行弥撒。这样,弥撒的仪式变得富丽堂皇,庄严肃穆。

   在中古世纪,教会传于非拉丁语民族时,因一般百姓不懂拉丁文,教友对参与弥撒变得拘谨生疏(当时为教友明白弥撒起见,盛行着 穿凿附会 的解释弥撒仪式。比如:步上祭台表示耶稣登上加尔瓦略山等寄意释义)神父便朝着墙壁、背着教友来举行拉丁弥撒。再说太多的繁文缛节,变得教友只注意弥撒外表而忽略了其实质。加上那时期,一般人的罪恶感很强,信友怕犯罪不敢领圣体( 1215 年特伦多大公会议特规定信友每年至少一次领圣体)。那时面饼也改用特制的小饼,不像日用食粮面包。这样一来“主的祭餐”差不多变得越来越“仪式化”和“神职化”,使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只好被动“望”着圣堂远处,“听”神父做弥撒,或是“看”弥撒。信友私下念些自己热心的经文。如玫瑰经之类,成为你做你的弥撒,我念我的经文。

   十九世纪时,拉丁弥撒在欧洲以外的传教区,已渐觉得在牧民上遇到阻力。终于在 1963 年梵二大公会议制定礼仪宪章,命令“弥撒”仪式简化,除去历代所作无用的增添,年久失用的,要按教父们的原始传统和今日的需要来复兴使用,务使“弥撒”仪式充分地表达出“新约祭餐”的内容。更要让信友明白弥撒的读经和祷文,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以得到实益。于是,自 1965 年开始,教会便渐次开放,让各地方教会采用当地语言举行弥撒,并在 1970 年颁布和实行新的《罗马弥撒经书总论》取代用了四百多年的,《比约五世弥撒经书》。

   以上简史,有助于我们了解“新约祭餐”的举行仪式,在历史中的演进过程,背景及利弊。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梵二弥撒的新精神。

1 | 2 | 第3页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20号 邮编:200030 电话:021-64412211 传真 021-64276221
E-mail:guangqishe@163.com